“山河诗长安”何以“热辣滚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陕西观察(上)
所属分类:专题活动 阅读次数:1359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3日 23:47:39
这个春天,你可曾“遇见”西安?
在大唐不夜城万人同吟《将进酒》与“李白”隔空对诗的万丈豪情里,在大明宫元宵灯会“一片长安月,万里共清辉”的气象万千中,在长安城一眼万年的龙年初雪时,在大唐不夜城“云鬓花颜金步摇”的移步换景间……千年岁月的绵柔醇厚,灿烂文化的沁人肺腑,酿造出了一份独属于西安的“热辣滚烫”。
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的惊艳亮相,为西安添了一把“火”。这份“热辣滚烫”,体现在西安各大景区的“人气爆表”上,也反映在陕西文旅市场全线飘红的消费数据中。
春节假期,西安曲江、南门、钟鼓楼、临潼等重点文旅聚集区接待游客1617.09万人次,同比增长47.22%。陕西共策划举办了1800余项1.1万余场次精彩纷呈的春节主题活动,陕西文旅赢得“满堂彩”,点亮龙年经济开门红。
星移斗转,时光千载,君且鉴今日长安!
“顶流”西安,成就了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双向奔赴”。
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这个春天,透过西安这扇窗,人们看到了旅游消费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双向发力,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恢宏气魄,看到了热气腾腾、生机勃勃的中国经济,也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对于陕西以及西安来说,当下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将龙年春天这一份“热辣滚烫”,变成“长安三万里”的持久奔赴?如何让文化自信激发出更加火热、更有魅力的“西安顶流”?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文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脉 长相思,在长安
“总要来趟长安吧,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大唐盛世颜!”
2月18日,湘妹子袁娜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句话, 配图是自己在大唐不夜城的汉服美照。
其实,袁娜的西安之旅并不“圆满”——热门景区的门票早就售罄,博物馆也已提前约满,因为游客太多,很多网友推荐的热门表演更是无缘得见……
可即便如此,袁娜还是笑着说:“我的‘相思病’终于好了!”
对于春节假期西安的爆火,很多人都有着这样的疑问:在明知来了就是“人看人”的情况下,依然有千万个“袁娜”,带着家人,带上行李,跨越山海奔赴西安,这种近乎执拗的热切,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如果将时间轴拉远一些,将视野扩大一点,答案便清晰可见。
长相思,在长安。
一千多年前,当李白写下这句诗时,他不会想到,在千年的岁月流转中,对长安的相思,深深镌刻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骨血中。
这份相思,跨越千年。
秦川人家的炊烟,是怎样的袅袅?异域清冽的酒香,是怎样的醉人?西市胡姬的紫罗裙,又是何等妖娆?诗韵风华满长安,从历史遗迹到文化底蕴,自带“氛围感”的西安为慕名而来的每位游客编织了一场绚烂绮丽的盛世大唐梦。西安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人们提起它,忆的是兢兢黄帝、穆穆周礼,是赫赫秦制、泱泱汉风,是煌煌唐韵、锦绣中华,感受到的是“何以中国”的深厚底蕴和豪迈慷慨。来西安,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而是一次赴约,解一份流淌在血脉里的“千年相思”。
这份相思,绵延不息。
时光宛若一条柔软的丝线,隔着千年岁月的风尘,隔着遥远的山河与旧梦,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牢牢牵系在一起。长安从来不是李白一个人的长安,也不是独属于盛唐的长安,它是中国的长安,是世界的长安,是人类文明史上光照千秋的长安。从这个意义上讲,再没有一座城,能像西安这般,让人心驰神往。人们对西安的一次次奔赴,是对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却仍熠熠生辉的灿烂文明的奔赴,是对镌刻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的奔赴。
“为了这一眼,盼了一整年。”看完元宵灯会,被涌动的人潮“推”着走下城墙台阶的青岛游客陆文萱,还在频频回头,意犹未尽。
“李白吟诗,盛唐再现,没有哪个中国人,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陆文萱说,“决定来西安,不是我动了,是我的DNA动了。”
这份相思,也不只在西安。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早已在每个中国人,甚至海外游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唐诗宋词里发芽,在博物馆里长大,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名胜古迹里开花,也将会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结果。
创新 李白斗酒诗百篇
和李白一同吟诗,做梦呢?
还真是一场“梦”!
这个春天,数以亿计的海内外观众在《山河诗长安》节目里,看到了这样的盛景——在AR技术的加持下,李白驾鹤重回长安,与今人饮酒对诗。曾经繁荣的长安与如今昌盛的西安在光影中交叠,跨越千载的东方美学通过艺术创作和科技手段被具象化,让人在一瞬间梦回大唐。
过去,提到西安,人们想到的,是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是兵马俑、大雁塔、城墙等沧桑的古迹,是“生冷伧倔”的“老陕”。
如今,游客眼中的西安,是身着唐装汉服做个“唐潮人”、火树银花不夜天,是“问个路全是热心肠,恨不得把你领到地方”的热情市民,是“高颜值”“文艺范儿”,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
城还是那座城,景还是那些景,是什么发生了改变?
“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在地域辽阔、文化绵长的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哪一个节目、哪一帧画面,应该天然被看见、被认可、被追捧。深度分析西安的“破圈密码”,我们发现两个字——创新。
科技创新,如同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当中华文化链接上科技创新,那些尘封已久的繁华“年华”便重现于人们眼前,传统文化也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进一步滋养民族血脉里的精神与信仰。
我们看到,时空可穿越、历史可再现,产品呈现、创意无限。
从手机扫码就能与李白同框的“AI穿越”,到沉浸体验“长安十二时辰”的智慧互动,从博物馆里3D投影让文物“活起来”,到骊山下《长恨歌》舞剧让历史可触摸,从“云游城墙”时的身临其境,到数字化复原唐时乐舞的古今交错……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可以看到一片土地的目标与抱负。打开西安这本书,你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古意,更能触摸到无处不在的新生。在西安,历史并不只是书写在纸页上,还与这座城一起,生机盎然、流光溢彩。
我们看到,文旅产业从内容到场景、从宣传到服务的不断突破与重塑。
传统文化传播,有共情,才会有共鸣。“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当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借着新创意、新技术,在科技的托举下,氤氲升腾,变得可视、可闻、可感时,强烈的情感共鸣,唤醒了中国人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记忆。靠国风唐韵赓续千年的资源禀赋,靠秦人“居长安而迎四方客”的待客诚意,靠创意设计、科技应用和高端制造的跨界合作,西安用一场场文化与视听融合、匠心与科技共鸣的国潮盛宴,实实在在解了现代人对文化的那份“渴”。
当下,文旅行业早已进入创意时代,一片土地、一座城市,想被流量看见、被游客青睐,要靠接地气的创意和实打实的创新,并为二者寻找到巧妙的接榫点。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生产力。
从ChatGPT的惊艳亮相,到前不久Sora的诞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进步无处不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也日益普遍。可以预见,科技创新与中华文化“牵手”碰撞所产生的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决战紫禁之巅”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