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活动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纪实(下)

所属分类:专题活动     阅读次数:1440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4日 17:06:49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题: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指引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在举旗定向、正本清源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中展现新气象、迈向新征程。


矢志远大、放眼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河南安阳殷墟,洹河蜿蜒,甲骨呈奇。

2023年8月10日,观众在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2022年10月28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

步入殷墟博物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文物,习近平总书记点明此行深意:“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目光穿越千年,习近平总书记充满自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怀着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加深对文化繁荣、文明创新的关切和思考——

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历史研究院,从对历史的思考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到访古城苏州,感受文化赋予经济发展的充沛动能;走进陕西汉中市博物馆,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蘸满历史的笔墨,继续书写新的历史。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走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百花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标定目标,明确任务。

肩负新使命,坚守自信自立的精神品格——

滔滔黄河,万古奔流。位于山西最南端的运城,古称“河东”,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今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山西运城博物馆,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2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察,祝贺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使用。

展厅里,总书记频频驻足,有时看完正面,还缓步绕着展柜,察看文物的不同侧面细节,感慨道:“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

自信,才能自强。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在自己选定的路上昂首阔步。

肩负新使命,坚持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

今年5月,古城西安迎来参加中国-中亚峰会的各方宾朋。

这是2023年5月1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拍摄的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明快有力的古代佾舞、绚丽婀娜的芙蓉花舞……紫云楼前,一场大度雍容、如梦如幻的唐朝传统迎宾礼,展现出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

“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习近平总书记说。

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9月14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开幕,中外嘉宾汇聚一堂,为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汇聚智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真诚呼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当晚的文艺晚会上,芭蕾舞与中国古典舞同台诠释美美与共,来自不同文明的古老乐器共同奏响和谐之音,不同国度的文明记忆、文明图景,在华夏大地上汇集。

古老的东方大国不仅以卓越的智慧启迪世界文明,更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拥抱世界文明。

“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诠释出中华文明的大格局大气象。

肩负新使命,更加自觉坚持“两个结合”——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6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以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以对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历史传承的正确把握,以对文化复兴和文明进步的不懈追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行了深刻系统阐释——“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新征程上,要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真理之光照亮奋斗之路,以复兴之志凝聚磅礴之力。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站上新起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意气风发、昂首前行,踏上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记者 张晓松、朱基钗、王子铭、王思北、孙少龙、徐壮)